发布日期:2025-01-13 13:00 点击次数:68
亚信科技董事会认为买方集团作为战略股东,进一步优化了公司股权架构,并将保持公司治理架构、战略规划及执行的长远稳定。同时,有利于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和深化未来在“云网安”的战略协同效应,成为“懂网、懂云、懂安全”的公司,并有利于提升集团整体价值。公告称,亚信科技董事会成员发生变动,信跃升、程希科、高群耀辞任董事职务,而郭尊华、何政、蒋健和王镭被委任为新董事。
长江证券指出,展望后续,公司当下订单火热持续增长,未来新车规划丰富,强势新车周期下随后续海外销售开启加之国内高价车型C16 销量增长,公司销量及收入有望持续快速增长。东吴证券表示,考虑公司卡位主流新能源车市场,在研发/渠道/供应链管理多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出海战略明确。认为公司应该享受更高估值。
图片
本文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592篇原创文章。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所长一直很喜欢医疗器械行业,并认为同CXO一样,它是一门天生属于中国的生意。当下国内头部CXO的收入几乎都来自海外,算是国内整个医疗产业出海的先行者,而在CXO后,紧跟着能大范围攻克国际市场的选手,估计就要属医疗器械了。
仔细对比以下两图,不难发现,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近几年出海异常迅猛,而且这不是一家两家公司的情况,如果只是少数一两家企业出海做得好,我们可以说是属于企业的阿尔法,但根据《价值事务所》的行业跟踪,这基本是全行业当下几年的普遍情形。
图片
数据来源:iFinD
截至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板块多家医疗设备、高值耗材及IVD企业的海外年收入都超过10亿,对整体收入贡献占比超过20%。
如果看偏宏观的行业数据感知还不太明显,这里所长贴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下图骨科领域的春立医疗,2019年前出口量并不大,2019年突然上了一个台阶,2022年立马又开始爆发式增长,并且营收增长的速度远超公司营销投入的速度。
图片
数据来源:iFinD
再看一下联影医疗,2018年之前海外营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后一年上一个新台阶,连着好几年海外都是翻倍还多的增长,2023年海外收入已经占整体营收的近15%。
图片
数据来源:iFinD
这两个例子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咱们之前一直跟踪的微创医疗、时代天使、南微医学等,不论市值大小,近几年出海都非常“顺利”,甚至一些并未刻意加码海外推广的公司都出现了出口的加速增长。
当然,不止医疗器械,药品的一些细分领域如XDC、双抗也有出现这样的迹象。
为什么呢?
所长认为,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咱们国内的工程师红利。
在此前的文章中所长反复讲过,医疗器械产品的迭代是如同手机般的进步式迭代,而非如创新药般的毁灭式创新。
如果某医疗器械公司的产品A卖得好,也许2-3年后就会推出A产品的升级版A2,再过2-3年又进一步推出A3,A2价格高于A1,A3自然也会高于A2,一款产品可以一直吃消费升级的钱。
美国近几十年最牛的公司之一推出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是如此,前不久刚发布了第五代产品。
图片
数据来源:iFinD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被集采打残的冠脉支架,主要是第三代药物洗脱支架,微创医疗的第四代可吸收支架火鹮不出意外今年上市,乐普之所以这么快爬出冠脉支架的坑,核心也在于其第四代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0)爬坡足够快。
迭代式创新虽然也不容易,但比起原发性创新好了太多(原发性创新一般需要底层基础学科的突破相配合),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是工程学问题,主要是不停地根据终端需求反馈进行调试、改造,换句话说就是可以拿人海战术去堆(当然这个人也并非普通人,而是工程师),所以,这天生就是更适合咱们中国人的生意。
海外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多年才迭代了五代,这个速度其实是很慢的。虽然咱们国内的手术机器人是追赶者,现在貌似还不太适合拿来直接对比,咱们看看另外一个领域,扫地机器人,他们的核心原理其实都差不太多。
扫地机器人以前的全球霸主是iRobot,但近两年,iRobot被国内品牌石头、科沃斯打得节节败退,核心就在于迭代速度太慢了,完全卷不过国内。根据业内专家的说法,当下iRobot产品至少落后国内龙头两代。
根据GFK数据,到2023年,中国品牌在海外扫地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已达到75%,其中石头科技在2023年已成为全球扫地机销额第一,且在高端领域表现尤其突出,咱们国内品牌在不同国家均价都是靠前的。换句话说,在扫地机器人领域,国内品牌反而成了高端代名词,欧美本土品牌反而成了中低端。
图片
图片
数据来源:iFinD
咱不妨再看一下近期出海火爆的国内ADC药物领域情况,近两年,国内涌现出越来越多的ADC药物对外授权,数量比美国还多,成交金额还非常高,充分说明了我国在ADC领域的优势。
图片
为何会如此呢?
核心也就是工程师红利,所谓的ADC,就是把一个抗体+一个有效载荷(有毒性的小分子)用连接子连接起来,如此得到的新药物,既具备抗体的精准性,又具备小分子的杀伤性。不过,听起来原理很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想做一个成功的ADC药,相应的企业至少要具备大小分子两套能力,想自己生产就至少要三个工厂(抗体、化学药、连接物),而且药物的改造也远比我们想的复杂,所以,这类药物是很少有的,临床前试验几乎不能说明问题,不做到临床三期压根无法知道项目是否成功。
不过,虽然很难,但ADC的生产(双抗也是如此,双抗嘛,两个抗体连一起)本质就是一个工程学问题,不是涉及源头创新的问题,靶点都是现成的,需要的就是一个个去试、去改造,最后出现1+1>2的效果。
听完就很容易理解,其实也是可以拿人海战术去堆的东西。
讲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能理解,为啥本文一开头所长说医疗器械是一门天然属于中国的生意,也应当是继CXO后率先大范围攻克国际市场的国内选手。这相当于打一开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就是站在全球这个高度的。
在2023全球Top100医疗器械企业榜单中,中国已经有11家企业上榜,榜首的迈瑞更是位列全球第27。
图片
对比其他行业,医疗器械还有如下两大壁垒,总体而言,可谓是投资者的好朋友。
首先,前文提到医疗器械是迭代式竞争,这就表明过去的每一点努力都可以为未来做积累,同时也意味着一旦相应企业在一个领域深耕,后来者几乎很难弯道超车。
其次,随着医疗器械迭代次数增多,术式越发复杂,一款医疗器械的转换成本(用熟了一款产品后很不想换)越来越高,如果说前面提到的迭代式竞争算是医疗器械的前置壁垒(想超越先行者打磨多年的产品很困难),那么转换成本就可以说是后置壁垒。
如果大家不太明白,所长仔细讲一讲,咱们此前跟踪的不论迈瑞医疗、海尔生物还是华大智造,这些设备企业当下的一个发力方向都是通过系统将旗下多个产品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体系化、系统化的优势,用整体解决方案进行交付。
典型如迈瑞的三瑞系统,海尔生物的智慧实验室、智能一体化静配中心、智慧门诊药房、智慧住院药房、24 小时无人药房等场景方案,华大智造的实验室自动化方案……
想想看,此前用户使用相应设备企业的产品可能只是单点设备,虽有学习成本,但替换起来好像也不是特别困难,但现在随着“万物互联”的兴起,企业基本都是用一套系统将旗下所有设备打通,再为客户提供整体交付方案,那学习成本、迁移成本比起此前就不是一般的大了。这也是苹果用户、小米用户很难“叛变”的核心原因所在。
说完医疗设备,我们再来看一下高值耗材,以前给患者植入如冠脉支架这样的高值耗材,医生做的都是开放式大手术(伤口大、流血多),现在随着微创手术的兴起(创口小、流血少、伤害小,手术往往需要在脆弱的、狭窄的、弯曲的、幽长的血管腔内进行),对医生手艺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使得医生学习一款手术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用惯了品牌产品便越来越不喜欢更换(毕竟不同产品是有差异的,这是医疗器械和药品最大的不同)。
这样的后置壁垒就导致,一旦医生接受某款产品,除非后来者优势非常明显,不然很难替代前者的市场。
一门天然属于国内企业的永续性增长且前后置壁垒极强的生意,换句话说就是,相应赛道的龙头几乎都有“永续性增长”的潜力,而现如今,他们正好处于出海快速增长的奇点上炒股杠杆怎么收费,非常值得当下的我们好好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